明朝有补贴的秀才为什么穷-穷秀才到底穷在哪里?

来源:名资汇网 作者:caiji007 2023-11-09 08:35:01
分享到:

也许读了《范进中举》的同学,会有疑问。为什麽英才会穷困?范进和岳父胡屠夫一样借钱。

第一个要说的,是为什么秀才穷。事实上,如果乍看之下,至少从明代时,秀才并不穷,相反,他们还吃得起饭来:按照明朝的法律,一个如果考得上秀才,一年就能得到十八两银子的津贴。这些钱放在明初,非但不能说穷,还可以说衣食无忧。保证这些莘莘学子不愁吃、不愁穿,一心一意读圣贤书。

然而,到了明朝中后期,传说中生活幸福的秀才,却一贫如洗。第一个无可奈何的现实,是明朝突飞猛进的物价水平。虽然每年18两银元的待遇,仍算不变。但明物价,早在明初就已不像明初那样高涨了:明初以后,北京城里的读书人,一年至少要挣五十两银子,以维持基本的温饱,而如果放在东南经济发达的地方,这个数字就更高了。一年至少70两银子的苏州松江读书人,可以摆脱窘境。

而这笔钱,仍然仅仅[文]是日常维持温饱的收[章]入。实际上,随着明[来]朝腐败的加剧,教育[自]界的潜规则也越来越[历]多。一个秀才如果想[史]在名利场上更进一步[大],每年就更要咬牙孝[全]敬学官。要不然就冒[网]犯了学官,恐怕考试[文]的资格都被剥夺了。[章]

据明代名臣耿定向记载,家乡那些穷苦秀才,每年辛勤劳作,挣得的钱绝大多数都要去孝敬学官。连学官阴森森地咳一声,都把秀才们吓得发抖。百姓羡慕的秀才,就是这么被压榨了。

因此,在这严酷的生活压力下,明中叶起的多数秀才,终于告别了往日悠闲读书的快乐时光,劳作着每年的生计。如明代的直臣杨继盛,早年当过秀才,还在外面辛辛苦苦教书挣钱,又为了省点房租寄宿在庙里。冬季冷得发抖,常常半夜还会饿醒。为抗击饥荒,只能在午夜忍着寒气在屋子里转圈,简直是“苦不堪言”。

而且那时的杨继盛,还只是一个光棍,换来的是许多拖家带口的人才,自然生活压力更大了。例如明万历状元唐文集,在年中的时候,就有一大群人聚集在一起。所以每一年过春节,就要出去工作,最苦的几年,甚至还要同时干几份工作,妻子也要等到春节前一、两个月,才能忙着翻阅书籍,学习。以致每一次坐下来看书,竟到了“甚觉粗疏”的地步。明代许多名臣成功的道路,都充满了这种辛酸。

而象唐文宗这样的最[来]终能科场登第的人才[自]也是极少的。大多数[历]人,却过着穷困的一[史]生。用“五鱼”来形[大]容,多数秀才,基本[全]都是“贫不能葬,身[网]无完衣,长不能养”[文]。科考路上,有多少[章]穷秀才一生寒酸的生[来]活。

所以问题就来了,既[自]然做秀才这么苦,又[历]为何明朝的秀才们,[史]仍然前仆后继,削尖[大]脑袋狂奔?你只需看[全]看那些比秀才高一级[网]的举人的生活就知道[文]了:简直是天方夜谭[章],前途渺茫。

一位明朝的才子,别说以前多么穷困,只要能考中,那简直是一步登天。不要看明朝官场圈子,举人出身就像是二等公民,往往都是有进士身份的官员,随机应变,遇事往往都是做背锅侠。但是与秀才相比,却仍然高人一等:虽然只出仕几个小官人,但在地方享有较多免差役免税的特权,社会地位也极高,甚至地方官员也要看他们的脸色。因此,中举之后,就是摇身一变,由穷苦书生一跃为有业之绅士。过着耀武扬威的地方生活。

这个巨大的鸿沟,也[来]就是《儒林外史》中[自]的经典一幕:穷秀才[历]范进意外中枪后,竟[史]瞬间乐疯。当他是一[大]个穷秀才的时候,还[全]是一顿没饭吃。举荐[网]人没过几天,宅业就[文]源源不断地出现,各[章]路名人纷纷上门拜望[来]。人生在世,秀才比[自]举人更令人兴奋,更[历]令人兴奋。

这样一场“激动人心”的场面,待到明朝灭亡后,明朝遗民朱舜水东渡日本时,也曾痛斥:明朝为何灭亡?正是这个科的一个大毛病引起的。读书的人为了追求功名利禄,成天缠着这种无用的学问,就是中了功名,又要继续下功夫。齐家天下的社会责任感,就这样彻底泯灭,直到灭亡!

www.lishiq.com
    标签